一场开在非洲的抗日展,为何让肯尼亚人也沉默了?
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,我自个儿都愣了一下。在非洲的肯尼亚,首都内罗毕,办一个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图片展。这事儿听着,多少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,对吧?
咱们中国人看这些照片,那心情是复杂的,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。可一个远在东非的国家,他们的民众,能看懂什么呢?会不会觉得,这就是一次普通的、例行公事的外交活动?
但你要是真这么想,那可就把这盘大棋看小了。
地点选得就很有讲究,内罗毕国家博物馆。这可不是随便找个酒店会议室糊弄一下,这地方在肯尼亚,就相当于咱们的国博,是有人文分量的。
走进展厅,一幅幅黑白照片扑面而来。没有绚丽的色彩,只有历史的厚重。照片里,有在长城上拉响大刀的士兵,有在泥泞里跋涉的队伍,也有在废墟里眼神坚毅的普通百姓。这些面孔,对我们来说是祖辈的缩影,是民族的苦难与不屈。
现场的肯尼亚人,有政府官员,有大学者,也有不少普通市民。他们就那么静静地看着,表情很严肃,空气里有一种特别的安静。这种安静,不是不感兴趣的冷漠,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为什么会共鸣?这就要聊到一段咱们平时不太提,但又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了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,那可不是欧洲和亚洲的独角戏,整个世界都被卷了进去,非洲也不例外。肯尼亚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,所以,大量的肯尼亚青壮年,被编入了英国的军队,番号叫“国王非洲步枪团”(King's African Rifles)。
这支部队可不是打酱油的。他们跟着英国人,被派往了世界各地,其中一个重要的战场,就是缅甸。你琢磨琢磨,缅甸战场,他们要跟谁打?没错,就是日本侵略者。
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?在东南亚湿热的丛林里,一群皮肤黝黑的非洲士兵,和咱们的中国远征军,实际上是在同一片战场上,为了同一个目标,向着共同的敌人开火。他们可能语言不通,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,但历史的洪流,却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。
所以,当一位肯尼亚的老人,看到照片里中国军人穿着单薄的军衣、在丛林里作战的场景,他脑子里浮现的,可能就是他爷爷或者父辈口中描述过的,那些关于缅甸丛林的残酷记忆。那种压抑、那种惨烈,是能够穿透照片,直击人心的。
他们看懂了。他们看懂的不是中国的某一场具体战役,而是那种为了保卫家园、反抗侵略的共同情感。这是人类最朴素,也最高贵的情感,不需要翻译。
这事儿还没完。战争结束了,世界格局重新洗牌。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故事,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。
1955年,在印尼万隆,开了一个亚非会议,史称“万隆会议”。那会儿,很多亚非国家刚从殖民统治下挣脱出来,急需在国际上找到自己的声音。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的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,简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。
肯尼亚虽然到1963年才正式独立,但那种追求独立、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精神,早就和我们共通了。从二战时共同抗击法西斯,到战后共同反对霸权,这条线,一直没断过。
所以,在内罗毕的这场展览,它不仅仅是在展示中国的过去,更是在唤醒一段共同的记忆。它在无声地诉说:朋友们,我们曾经并肩作战,我们有着相似的被压迫的经历,我们对和平的渴望是一样的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中非之间的缘分,其实还能往前追溯得更久远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,船队最远就到过东非沿岸,其中就包括今天的肯尼亚马林迪。带去的是什么?是瓷器、丝绸和友谊,是平等的贸易和文化交流。几百年后,欧洲殖民者开着船来了,带来的是什么?是枪炮、掠夺和奴役。
这么一对比,谁是朋友,谁是强盗,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。
所以说啊,这场展览,它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历史的多重维度。它让当地人看到,中国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符号,而是一个曾经和他们有过共同敌人、共同理想的伙伴。
这比你说一万句“中肯友谊万岁”都管用。历史,才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强的粘合剂。
我的看法?我觉得这事儿办得漂亮。它不是单向的宣传,而是一次高明的对话。它用无声的画面,连接了两个大洲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它告诉世界,有些历史,不能忘记,也不敢忘记。忘记,就意味着背叛。对我们自己是背叛,对那些曾经和我们并肩战斗过的人,同样是背叛。
利鸿网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10倍配资十大正规平台-股指配资股市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